`
fcly57fcly
  • 浏览: 14302 次
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>>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“精彩极了”和“ 糟糕透了”教案

 
阅读更多

“精彩极了”和“ 糟糕透了”教案
2010年11月11日
  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教案
  教学目标
  1.认识6个生字,会写14个生字。正确读写“糟糕”、“确实”、“自豪”、“誊写”、“敬仰”、“判断”、“出版”、“戏剧”、“严厉”、“灵感”、“创作”、“源泉”、“警告”、“提醒”、“把握”、“谨慎”、“极端”等词语。理解“一如既往”、“得意扬扬”等词语。
  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。
  3.通过人物动作、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,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,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。
  教学重点: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。
  教学难点:通过人物动作、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,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,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。
  教学过程
  一、设疑导入
  我们习惯说“严父慈母”,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,是用了一位父亲和母亲对儿子作品的评价语做题目的文章,你能猜得出哪句话是母亲的评价,哪句话是父亲的评价吗?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一下。我们看一下你猜得是不是正确呢?
  二、 快速读文、读通读懂
  1.通过查字典读通课文,充分读书。
  2.想一想为什么对于同一诗,作者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?
  3.在语境中体会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这两句评价的语气,试着同位之间读一读。
  4.用铅笔在课文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以及不懂的问题。
  三、再读课文、交流讨论
  1.指名读文,检查是否真的读通,把重点的段落多读几遍,注意语气和语速。
  2.小声读文,思考自己提出的不懂的问题,看是否能够解决,整理自己的感想。
  3.小组内交流,自己不能够解决的问题,和自己对文章的看法,看能否提出新的问题。老师巡视参与讨论。
  4.在班级上提出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,一块儿商讨解决。
  四、整理笔记、反思收获
  1.抄写字词
  2.整理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参与探讨的问题,解决的问题和留在下节课讨论的问题以及其它收获。
  第二课时
  教学目标:  
  1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。
  2、通过人物动作、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,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,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。
  教学重点: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。
  教学难点:通过人物动作、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,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,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。
  教学过程:
  一、 谈话导入
  上节课,认识了一位慈母和一位严父以及他们的儿子,这节课我们就上节课未曾解决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。
  二、 检查生字、复述故事
  1.抽两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生字。
  2.指一名学生复述故事梗概。
  三、 深入字句、体会真情
  1.简单说一下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两种不同的评价,都是出自什么样的目的呢?
  “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──那就是爱。”
  2.为什么说两个截然相反的评价会是出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呢?重点体会作者成年后的思考。“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的幸运。” 因为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,鼓励式的爱,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;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,严格要求的爱,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。
  3.画出表现表现父母的外貌、动作、语言的句子,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慈母和严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样子。
  4.模仿父母的语气,同位之间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。
  四、做出假设、加深理解
  1.假设仅仅有母亲慈爱的鼓励,作者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?说说你的理由。
  2.假设仅仅又父亲严厉的批评,作者又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?说说你的理由。
  联系自身、理解父母
  说说自己是否曾经得到过父母和老师眼里的批评或过分的鼓励?当时你是怎么想的,学过此文之后,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?
  五、 通读全文、品味深情
  通过对字词的品析和自身的联系,学生应该对文中父母不同的评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,带着对这对父母的崇敬齐读全文。
  六、布置作业
  课后写一篇读后感,可引用文中对父母外貌、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语段。
  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》教学反思
 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,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,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,重在让学生自读,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、理解和感悟。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,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;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,引导者,是学生的合作者,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。与课题一样,本节课有精彩的,也有糟糕的。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。
    一、忽略感情朗读。这节课,学生自由读,结合体会读比较多,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。在学生踊跃、激烈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,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,居然被学生牵住了,而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,重要的句子,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。如讲读到作者成年的体会时,一个学生汇报了“一个作家,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,……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:小心、注意、总结、提高。”这几句的理解后,就可以引导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,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,评议再读,加深理解之后,就不会一直围绕着这几句谈体会了,自然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。并且加强感情朗读,读议结合更紧密,更有效,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有深度。
    二、评价激励不够。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,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。在课堂上,对于学生的回答,我的评价比较随意,缺乏激情,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。可见,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。
    三、缺乏课堂机智。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,结果却不够用呢,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,以为大同小异,还是有必要再说一次,因而有一个句子,有五六个学生一直汇报。当时自己心里虽急,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另一个问题,如果教师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“看法基本相同的就不讲了好吗?”这句话,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,环节就更为合理。由此可见,教学设计得再好,若缺乏机智,想上好一堂课,难!所以,每一位教师,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,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。
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
  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》说课稿
  
  一、   说教材
  《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透了”》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,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??舒尔伯格。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,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,母亲对此的评价是“精彩极了”,父亲对此的评价是“糟糕透了”,父亲和母亲对“我”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,对“我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,使“我”在“精彩极了”的鼓励中,在“糟糕透了”的警告中,把握住人生方向,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。并且“我”也明白了,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,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。
 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,既有鲜明的形象,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、情感体验十分接近。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,具有启发性,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。
 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,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,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,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。在知识体系上,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“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”的复习和巩固,同时,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”作了一些铺垫。为此,我们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:
  1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  2、学习课文,了解课文内容,理解巴迪的父母的不同评价对孩子所起的作用。
  3、通过学习,总结生活中对爱的点滴感悟,提高口头表达能力。
  4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。
  5、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,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。
  教学重点:
  1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。
  2、明白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。
  教学难点: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对孩子的爱。
  二、设计理念
  新课程标准指出: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、感悟和运用,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,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。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,通过阅读、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;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,以读为本,读中感悟,读写结合,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。[/b]
  三、[b]说教法学法

  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: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。” “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,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,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和思考。”“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、体验和理解。”基于对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的理解,我们构建“导――读――悟――拓”的课堂教学模式,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。
  学生用“明确目标要求――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――辩论之中悟情明理――综合实践锻炼能力”的方法来学习本课。
  四、说学情
 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,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,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。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,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。文中一些含义深刻、富有哲理的句子,既是学生学习、理解上的重点、难点,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。因此,对本课的教学,老师从“悟”字出发,以读为本,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,自我感悟,悟情明理,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,让课堂真正动起来。
 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。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,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,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:
  四、说教学程序
  (一)复习激趣,导入新课
  孔子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上课伊始,老师引导学生背诵《题西林壁》,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。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:对于作者“我”所写的第一首诗,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?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。
  这样的导入,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,既激发兴趣,又达到“温故而知新”的目的。
  (二)精读课文,悟情明理
  新课改指出,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,变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的“教者”,为激励、组织学生主动的“学道、悟道”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“学者”,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。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,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。
  老师过渡:“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,又得到父亲的批评,究竟这两种评价对“我”有什么作用呢?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。
 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,也是难点。为了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――17自然段。接着运用“质疑法”理解课文内容。因为“学贵有疑,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”,所以在教学过程中,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,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,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,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:
  (1)作者为什么说“精彩极了”也好,“糟糕透了”也好,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――那就是爱?
  (2)成年后,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“幸运”这是为什么?
 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、自由发言以后,引导学生领悟到“精彩极了”是一种慈祥的爱,鼓励式的爱,“糟糕透了”是一种严厉的爱,严格要求的爱。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,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,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。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,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;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,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。这样学生就在读、悟、问、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。最后,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,让学生在读中感悟,读中求解,读中品味,读中明理。[/b]
  [b](三)拓展文本,联系生活

 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,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,因为生活即语文,语文即生活。真正实现“教材生活化,生活教材化,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”的教育目标。因而我们设计了“拓展文本,联系生活”这一环节。
  首先,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:如果说爱有两种,一种是慈祥的母爱,一种是严厉的父爱,你更喜欢哪一种?为什么?在这里,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。实践证明,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,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,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、合作能力,互相启发、活跃思维的过程。
  在辩论过程中,对于学生的发言,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。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:两种爱都好,缺一不可,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。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,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。
 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:“人间最美是真情。同学们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,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。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。”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,积极主动地学习,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在创造性的活动中,师生、生生灵活互动,既渗透了思想教育,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。
  (四)以诗结尾,升华情感
  俗话说:“编筐编篓,重在收口”。《“精彩极了”和“糟糕头了”》结课时,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《教育与孩子》让学生齐读,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。
  教育与孩子
  敌视伴随着孩子,他学会争斗;
  嘲弄伴随着孩子,他羞涩腼腆;
  鼓励伴随着孩子,他信心倍增;
  赞美伴随着孩子,他鉴赏有方;
  认可伴随着孩子,他爱心常存;
  分享伴随着孩子,他慷慨大方;
 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,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……
  这样以诗结尾,既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,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,情感得到自然升华。
  (五)推荐美文,拓展延伸
  《父爱,在拐弯处》《爱的教育》等
  五、说板书设计
 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,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,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,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。在设计板书时,紧扣课文主要内容、重点人物、关键语句,用帆船代表人生方向,帆上的“心”中写了“爱”,帆下船体写了“成功”,意思是慈母的鼓励和严父的批评都是对孩子的爱,他们能让孩子把握住人生方向,扬起“爱”的风帆,驶向成功的彼岸。这样的设计就使静态的文字、图案中包含了动态的思路,使人一目了然,从而有利于激起学生乐学情绪,强化理解课文内容,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、直观性原则。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